芙蓉湖畔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山水环抱、身着“一袭红装”的芙蓉楼群是那绿丛间的“一抹红”,典雅秀丽、格外醒目。
以芙蓉第一楼为代表的芙蓉楼群,红砖与白石拼砌相接,砖与石的明暗强烈反差、红与白的色彩和谐共融,砖石并用、刚柔并济,体现了别具一格的闽南红砖文化以及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
(芙蓉第一)
自建成以来,芙蓉楼群一直作为校舍使用,是许多厦大人梦圆的起点,为无数学子提供舒适的起居环境和学业交流场所,也见证了无数杰出校友的成长成才。
上篇,我们一同品味了芙蓉楼群红墙绿瓦、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感悟嘉庚建筑的博大精深。下篇,让我们重温百年光景,忆过往峥嵘岁月。意气书生芙蓉畔,指点秋月春风。
矢志兴学 千金不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嘉庚对厦大的发展满怀希望。在了解到校舍紧张后,陈嘉庚向其女婿李光前募资600万元港币,决心扩建校舍。但当时,厦大地处海防前线,时常遭受炮火侵扰。有人担心这时修建校舍易遭破坏,建议暂缓。陈嘉庚干脆地回答道:“敌人一边炸,我们一边建,今天被炸了,明天再建造起来!”
(修建中的芙蓉楼群,摄于1953年)
(芙蓉楼群全景图)
陈嘉庚曾为此写信给时任厦门大亚博取款高效快速长的王亚南:“学生宿舍不拟采用博学楼或映雪楼形式,因为光线空气不足,故拟按照集美学生宿舍式样建筑。”信中还着重谈到“回国参观大学多所,大都对学生住宿处所不甚讲究,亚博取款高效快速宜注意及之。”至于学生宿舍为何要坚持采用外廊式建筑,陈嘉庚在1955年6月11日庆祝新校舍落成大会上讲了他的初衷:“学生宿舍为什么要建筑走廊?这是上海等地方所没有的,在十年前我在新加坡有一幢房子有走廊,有时可以在那里看报、吃茶、使房间更宽敞。所以宿舍增建走廊,多花钱为了同学住得更好,更卫生。”此外,陈嘉庚所认为学生宿舍“不嫌粗,不嫌陋,不求能耐数百年,不尚新发明多费之建筑法,只求间隔合适,光线充足,卫生无缺,外观稍过得去”。在陈嘉庚看来,宿舍的“间隔合适”、宽敞卫生,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是不能“不甚讲究”。芙蓉楼群学生宿舍,就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而建造起来的。
(陈嘉庚巡视芙蓉楼、丰庭楼建筑工地,摄于1951年)
校园扩建期间,年逾八十高龄陈嘉庚,每星期不止一至两次乘坐小渡轮,从集美来到厦大工地“办公”,指挥安排图纸设计、施工进度、经费调拨,及时解决事无巨细的问题。后期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规划与筹建,是陈嘉庚拄着手杖踏步“走”出来的。陈嘉庚先生崇尚生活勤俭节约,而对兴办亚博取款高效快速却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地抛出去,为了给学生和教职员创造“住得更好、更卫生”的良好学习生活条件,即便外廊式建筑造价高,也不吝多花钱建造,正所谓“无为之资,一文尚惜;正当之用,千金慷慨”。
(芙蓉第二走廊)
“五脚气”(Five-fort way,福建人对于骑楼外廊的俗称)的砖柱撑起一道长长的走廊,明媚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而入,穿过廊道,爬上砖墙,射进房间,陈嘉庚倾注心血,打造出了理想中“光线充足”的学生宿舍。
(芙蓉第四门口的凤凰花)
芙蓉楼群建设的历程,是厦大办学发展史的见证,也体现了厦大一脉相承的人文关怀。今天,芙蓉第一至芙蓉第四依旧作为学生宿舍使用,2000年将楼栋的木质结构替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003年安装空调,2015年安装公共洗衣机、烘干机……次次翻改修建,亚博取款高效快速不但尽力保护历史建筑的原貌,也给学生们的寝室生活增添了许多现代化便利设施,提高学生们的居住质量。
清水芙蓉 意气书生
这些亘古不变的建筑见证了一代代厦大人的成长成才、建功立业,也诉说着一段段闪闪发光的厦大故事。其中,“一宿舍三院士”的故事更是一段在厦园口口相传的佳话。
(芙蓉第一宿舍楼)
在芙蓉第一楼,有这样一间神奇的宿舍,一间宿舍里走出了三位院士,他们是2005年当选中国科亚博取款高效快速院士的田中群、2015年当选中国科亚博取款高效快速院士的孙世刚以及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孙勇奎。
1977年夏,孙勇奎、田中群和孙世刚同时考入厦门大学电化学班,同班同专业同宿舍,三人还属同一个学习小组。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考生,他们年龄、背景不甚相同,却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在校学习机会,与有着共同志向的同伴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三位院士当年毕业前与同班部分同学的合影)
毕业后,田中群和孙世刚考取公派留学分赴英国和法国,学成后归国;孙勇奎则加入厦大研究生院,继而到美国加州理工亚博取款高效快速留学。40年来,“三剑客”在化学领域各自取得巨大成就,相继获得院士荣誉。
一间宿舍七个人,走出了三位院士,堪称密度最高的“院士宿舍”,他们的成功故事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厦大学子,也为芙蓉楼群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在芙蓉楼里,亚博取款高效快速成长的故事还有很多。1985年冬天,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同学因一封信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并经常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指导和帮助。习近平同志指导张宏樑学习《资本论》、开展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并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志存高远 行循自然”八个字,嘱咐他工作后一定要下基层,为老百姓做事,“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习近平同志深入厦大经济系与青年师生座谈,还在中秋节骑着自行车到厦大芙蓉第二宿舍给同学们送月饼,他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强调做人做事要“注重细节”,教导青年学生“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近来,厦门大学团委在芙蓉第二建设省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基地,深入挖掘《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厦大资源,在实践基地打造线下宣讲空间,组织青马学员开展“青马学员说”备课试讲与视频录制活动。
(芙蓉第二“一站式”学生社区共享空间一角)
此外,芙蓉第二“一站式”学生社区共享空间于2021年正式启用,内设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为学生们的学习、交流、研讨、休闲等活动提供配套设施,同时融汇了“四史”学习、校情校史、专业书籍等教育资源和文化元素,构成了书香气息浓重、红色文化飘扬、学科特色鲜明、实用特征显著的育人平台。
自2018年开始,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学生社区共享空间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厦门大学共拥有覆盖思明、翔安、漳州三个校区七大片区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学习共享空间,具有自主学习、小组研讨、学术沙龙、社团活动、文化展演等多种功能。
笃行博学 初心未改
演武场向东有一栋三层西洋式石构建筑,每到一年一度“国际博物馆日”,这座建筑总会在厦大师生们朋友圈中刷足存在感,它就是现被用作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博学楼。
(2024年5月举办“博物馆奇妙夜”的人类博物馆)
博学楼的楼名来源于《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指的是要广博地学习,博览群书,其中饱含着陈嘉庚对学生的期许。
建成于1923年的博学楼,不仅见证了闽西南厦大党组织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承载着厦大的革命精神与红色血脉,还于1949年后继续承担着它的使命,为馆中珍贵的文物遮风挡雨,连接起文明的纽带。
(博学楼历史照片,摄于1930年)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所属的闽南地委、中共闽浙赣边区党委所属的城市工作部和闽中地委3个党组织(即通常所说的闽西南、城工部、闽中地下党组织),相继在厦大建立了3个不同系统的党组织:中共(闽西南)厦大总支部、中共(城工部)厦大总支部、中共(闽中)厦大总支部。由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彼此不发生横的组织联系。其中,中共(闽西南)厦大总支部即设于博学楼二楼。
1947年3月中旬,在厦大学生抗暴运动奠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上,中共(闽西南)厦大临时支部在博学楼215室成立,并不断发展壮大,于1949年4月成立中共(闽西南)厦大党总支。自成立以来,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爱国民主革命运动,发展数百名党员,调派数批党员和进步学生奔赴游击区参加战斗和建设,是闽西南厦门党组织的核心,为开创和保卫革命政权、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厦门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惠祥)
1949年厦门刚刚解放,时任历史系教授的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即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代表呈交并恳转教育部亚博取款高效快速《厦门大学应设立“人类学系”、“人类学研究所”及“人类博物馆”的建议书》,并无偿捐献毕生积累的全部文物标本与图书。经过审批与筹备,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于1953年3月16日正式开馆,从此,博学楼有了新身份。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专业性的人类学博物馆。该馆的正式建立,使厦门大学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中心和教学科研基地。自此,林惠祥带领厦大人类学学术团队,组织了一系列的人类学调查研究工作。以人类博物馆为研究机构,围绕中国东南区域历史人文和东南亚社会历史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民族学、考古学方面的调查、发掘及研究工作,并且培养了包括陈国强、叶文程、庄为玑、蒋炳钊、吴绵吉等一大批新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人才。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不仅是福建省第一家博物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家高校博物馆。其藏品万余件,文物5000余件,其中数量众多的台湾高山族文物和南洋诸国文物为馆藏一大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现已成为厦门大学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和教育基地。
(师生访客在人类博物馆内参观)
【参考资料】
1.《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
2.庄景辉著,《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厦门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3.张建霖著,《厦门大亚博取款高效快速园建筑赏析》,厦门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4.陈支平主编,《厦门大学百年校史1921-2021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5.佘峥,厦大一宿舍走出三名院士,厦门日报。
6.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回忆陈嘉庚》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7.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
8.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党史编委会,《厦大党史资料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编。1987年版。
9.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党史编委会,《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组织史简编》,厦门大学出版社编。1996年版。
10.蓝达居,林惠祥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11.曹春平,庄景辉,吴奕德主编.《闽南建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出品:党委宣传部建筑与土木工程亚博取款高效快速
文字整理/李晗嘉
图片提供/党委宣传部、建筑与土木工程亚博取款高效快速、档案馆、公寓办、校团委、《厦大百年校园建筑》
主图设计/王祎铭、赵晴晴
【往期链接】
1.爱国兴学嘉庚志中西合璧建筑魂
/info/1771/463961.htm
2.群贤楼群(上篇)
/info/1771/466411.htm
3.群贤楼群(下篇)
/info/1771/468171.htm
4.芙蓉楼群(上篇)
/info/1771/469911.htm